庄子:不求功名的浮华,只想持守一份宁静
摘要:北京时间20190815关于【庄子:不求功名的浮华,只想持守一份宁静】的具体情况和说明,让www.ynxycp.cn新闻频道的以图文形式为您慢慢道来。
如果论及淡泊名利,从古至今,呼声最高的就要数庄子了。
在庄子的思想中,多数智慧都是以淡泊名利为宗旨,甚至大多数人所羡慕的一国之君的位置,对于庄子来说,都是嗤之以鼻的职位。
在《庄子》的“让王”这一篇章之中,用了各种不同的寓言故事,来讲述了君主之位对于一个人生的影响。从最初的“身心比天下重要”,再到后来的“避害求安,保全自我的生命”等等,从各种不同的角度,讲述了君王之位对于自身的危害。
这就是典型的道家思想,就连苏轼读了庄子的智慧之后,都建造了一个超然台,整天说着自己淡泊名利,想隐居山野。
苏轼还写了一首诗词,也就是苏轼的代表作《水调歌头》,以此来讲述自己如何的飘渺和淡泊。
《庄子》“让王”这一篇章中,就是打破世俗的观念束缚,认为生命至关重要的一个论点。庄子认为,连王位都可以舍弃,还有什么舍弃不了的呢?
于是,在庄子的智慧中,就有三篇非常有代表性的寓言故事。
1:尧舜让位
2:必害求安
3:贵身轻视天下
庄子通过三篇寓言故事,来告诉俗人如何淡泊名利,以及如何淡泊尊贵之位,来求得自身的一个安宁。
尧舜让位
尧舜被尊为圣人,所以他们都把天下看作众人的天下,实行禅让制,也就是把自己的王位让给贤德之人。
《庄子》之中,有这样一句话:舜让天下于子州支伯。子州支伯曰:“予适有幽忧之病,方且治之,未暇治天下也。
有一天,尧想把天下推让给许由,许由不肯接受,又推给子州支父,这个时候子州支父就说:“要让我做天子也可以,不过我最近刚好身体不舒服,我哪有时间去治理天下。”
后来舜又把位子让给子州支伯,子州支伯又说:“我刚好也生病了,身体不舒服,正在休心养性,正在治病呢,没时间治理事情。”
后来舜又把天下让给善卷,善卷说:“我生存在宇宙之中,我冬天穿上皮毛,夏天穿上精细的布料,春天播种,秋天收获,我能保证自身的休息和劳作,心情特别舒服。我要天下干什么,你真是不了解我。”
然后善卷说完,就跑到深山里面隐居去了。
在尧舜那个时代,是实行禅让制,但是庄子则是借由尧舜禅让位的一个故事,来说明尧舜不足以称为圣人。
庄子借此来表达功名利禄都是身外之物,都是人生的累赘,而不想要名利的人才是真正的一个君子。可以不计较世俗的蝇头小利,这样的人才是远超于世俗之人。
在庄子看来,真正得道的人,可以把自己的心情看得比天下重要,可以把自己的快乐看得比外在的事物重要。
就好像善卷所说的“我在春天播种,我在秋天收获,自娱自乐,整天特别舒服,我才不要去治理天下呢”。
庄子的“避害求安”人性中都有这样一个特性,叫做趋利避害,就是想追求完美,避开灾祸和灾难。
而庄子就借由人性的一个弱点,讲述了一个故事,表达的就是一个人可以为了保全自身而避开君位的观点。
在古代,越国人先后把他们的三位国君都杀了,被杀的第三个国君名字叫搜,是一个王子。
王子担心继位之后也落得人头落地的下场,于是逃跑了,跑到一个叫丹穴的山洞里面。这个时候属下没有了君王,于是国人就四处的寻找王子,最初也找不到,后来发现王子躲在一个山洞里面。
但是王子又不肯出来,于是,这个国家的人就在山洞口用艾草熏。最后,王子被烟熏出来之后,坐上了回国的专车。
王子拉着绳子,仰天高喊着说:“君位呀,你为何不放过我?”
其实王子不是讨厌做国君,只是讨厌杀身之祸。
庄子借由这个小故事,就是说,在古代的时候,君王之位虽然高高在上,让万人仰慕,但是它是危机四伏的,所以居其位不能养身修性,连自身性命都难保,这个就是道家中所说“让王”的一个核心理念。
人和动物一样,都会本能的保护自己,不想受到伤害,而这一篇章所说的,就是由这个小故事,引申到一个人面对灾害的逃避思维。
贵身轻视天下
庄子多次阐述的思想,就是以轻视外在名利为基础的思想,即便是古人所仰慕的君位。
那么它的一个核心,其实就是避开外在的名利,才得以保全自身的安全,这就是贵身轻视天下的核心思想。
儒家的思想是舍身取义,但是道家的思想却是保全自身。庄子认为,人不应该为了外在的事物而丧失了自身的安全,所以这个思想也可谓是庄子智慧的一个核心。
《庄子》中有这样一句话:故曰:道之真以治身,其绪余以为国家,其土苴以治天下。由此观之,帝王之功,圣人之余事也,非所以完身养生也。
有一天鲁国的君王,听说颜阖是一个得道的人,就派人带上礼品到颜阖家去表示敬意。
这个时候,使者发现颜阖住在一个破旧的房子里面,穿着粗布衣服,亲自给牛喂草。
鲁君的使者来到这里,就问:“这是颜阖的家吗?”
颜阖看到之后,迎了出来,说:“是的。”
使者说明来意,这个时候颜阖却说:“恐怕你们是听错了,给你们添麻烦了,不如回去再问问君王的命令吧。
使者回去之后,核对了鲁王的旨意,准确无误之后,又回来找颜阖,但是颜阖却跑路了,跑路的原因是什么呢?就是不想去做官,不想受到国君的一个敬重。
庄子借由这一个小故事,来说明道的精华是在于保全自身,修身养性,其余的精力才用来治理事情,才用来追求名位。并且认为外在的名利,都是以危害身体,抛弃生命为代价的。如果一味的去追逐功名利禄,这才是一种悲哀。
在这一篇章中,庄子明确的指出道家“以自身为本,把治理事情作为无足轻重”的思想。这两者是不可颠倒的,否则就会出现本末倒置的错误了。
庄子这一篇章的智慧,宣扬的是“贵重自身”的一个道理。
所谓的“贵重自身”就是把自己的身体作为最珍贵的事物,把生命高于一切。功名利禄以及外在的君位,这些在生命面前都是不值一提的,如果因为功名利禄就让自己深陷于其中,那就太不值得了。
其实庄子的这一个思想并没有什么错,因为生命本来就是我们最应该最珍贵的一个事物。比如《道德经》之中就说:何谓贵大患若身?吾所以有大患者,为吾有身,及吾无身,吾有何患。
《道德经》之中也说:我之所以有祸患,就是因为有身体,如果没有身体,我还有什么祸害呢?
他表达的意思,就是世人经常念念不忘自身的利益,为了自身的利益患得患失的状态,这样会产生许多的痛苦。如果能轻视自外在的利益,重视自身,像爱惜自己的身体那样爱惜天下,只有这样的人,才能够把大事交给他。
淡泊思想的利与弊所以我们首先要肯定一点,就是道家中所提出的“生命大于一切,生命极其尊贵”,这一点是非常值得肯定的。
比如说,我们经常理解的名利乃身外之物,生不带来死不带去,这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哲理。就如同在《庄子》之中,他在“让王”这一篇章中,阐述的就是“以贵自身,而轻视天下”为核心的智慧。
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的影响,庄子特别歌颂隐士的风格和作风,以“隐居”为个性,都是为了避开仕途的纷扰。而隐居的地点,一般都是选在深山,竹林等等,这一点也深受后代隐士名流的效仿。
但是我们生在俗世中,即便是心性可以保持一份淳朴,但是人生不可太过于消极。
如果说,不能正确的理解庄子所提出的心性淡然的智慧,只是一顾的消极颓废,那么人生也是毫无意义和价值的,所以,我们需要保持一个适度,才是好的状态。